手绘条漫|“种子选手”的麦王争霸赛
手绘条漫|“种子选手”的麦王争霸赛
手绘条漫|“种子选手”的麦王争霸赛自3月起,全国小麦(xiǎomài)生产第一大省河南持续高温少雨(shǎoyǔ),伴随多日大风。目前,河南省(hénánshěng)小麦夏收工作基本结束。为探究今年河南省小麦是如何经历干旱大关的,记者在5月下旬深入郑州、周口、洛阳、南阳等地(dì)进行了实地调研。
3天,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梁四清的1200亩麦子便收割(shōugē)完毕。晚饭时,她(tā)敬了一起收割的伙计们一海碗酒。与麦粒同时归仓的,还有她从今年开春以来就悬着的心(xīn)。
高温,少雨,大风,今年小麦(xiǎomài)经历的,是她记忆(jìyì)中没有经历过的干旱。
梁四清包的地在黄河滩边(tānbiān),土质是保水性较差的流沙土,需要不停浇水才能(cáinéng)保证小麦如期生长。一个春天,12台卷盘式(pánshì)喷灌机不知道转了多少圈。
5月12日,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河南省2025年全国(quánguó)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上,河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顾伟宗介绍今年前期天气形势时提到:3月4日以来,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36.6毫米(háomǐ),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,且气温明显偏高。4月20日后,在自然降雨与人工增雨(zēngyǔ)的共同作用下,南部气象干旱有所缓和(hé),豫西、豫中和豫北的大部以及(yǐjí)豫东和豫西南的部分地区仍(réng)存在(cúnzài)重度以上气象干旱。
农谚讲(jiǎng)“麦收八十三场雨”,但洛阳的这(zhè)三场雨都没下够。见宜阳县农民科技教育(jiàoyù)培训中心主任穆造林时是(shì)5月(yuè)26日,他说:“8月的保底墒,10月的帮抗寒越冬,3月再下一场透墒,有这三场雨就行了。但是从去年开始,底墒就不好,年前勉强算下了一场雪,一直到现在没有下雨。”
浇水,只要浇水,麦子的产量(chǎnliàng)就能(néng)上来。但宜阳“三山六陵一分川,南山北岭中为滩”,本就十年九旱。
在宜阳县韩城镇包了(bāole)5000亩、并托管周边农户1.2万亩小麦的麦海伟不敢(bùgǎn)靠天收。为了应对频繁出现的干旱,即便地势高,他也(yě)打了7眼井。“但是井水抽上来后冰凉冰凉的,前一阵子天又热,到了40度,冷热相激(xiāngjī),小麦会像人一样容易感冒。”好在他在高处修建了两个蓄水池,过滤和储存水源(shuǐyuán),也让温度过渡一下,进而利用高位压差进行滴灌。蓄水池旁是他和团队自主(zìzhǔ)研发、申请专利的水肥(shuǐféi)一体机。
洛阳市宜阳县种粮大户麦海伟向记者展示浇灌(jiāoguàn)原理。
今年春天麦海伟一共浇了5遍水。“喷灌受风向(fēngxiàng)影响(yǐngxiǎng),今年风比较大,在左右喷的时候,风刮过来就(jiù)影响它的均匀度。它也(yě)比较费水,一亩地喷灌可能需要60方(fāng)的水,滴灌可能二三十方就够了。再就是(shì)天气干热,水浇下去接着就挥发了。这些都是成本。”所以,麦海伟一直坚信科技的力量,“都知道滴灌好,但滴灌带上个坡、下个沟,流量要均衡(jūnhéng),这和管道压力、水量都密切相关。流量有4升(shēng)(每小时(xiǎoshí))的、1.8升的、1.38升的等等。光滴灌带也有很多种,有迷宫式、边缝式,还有贴片式、圆柱式……我们有时候(yǒushíhòu)去报一些高新技术的项目,有人不理解,说农业哪要高新?那老百姓都会种。但真正的科技性东西是很厉害的,是提高产量、应对极端天气的手段。”
70岁的(de)(de)老张在宜阳县香鹿山镇牌窑村的秸秆禁烧点值班,身后和眼前是(shì)满目金黄。手边就是一(yī)片刚收割过的麦田,“这地收了这么大一疙瘩,放电动车(diàndòngchē)上驮走(zǒu)了。想给开收割机的顶点收割费,人家(jiā)不要。”他用手比画着,像抱(bào)着个篮球一样,表示一疙瘩大小。这块地边上的一些小麦,老张用手量着只长到一虎口高,因而收割机收不到,依然站在麦茬中。他指了指靠下一点的地方,说那是他家的房子和他家的地。春上,他在家用个小泵,扯了百十米的管子把家里的井水引上来。“幸亏家和地离得近,这么把地洒了一下。泵老小,浇不透,没两天(liǎngtiān)又干了。可就是这,也多收百十斤。”
找水(zhǎoshuǐ),是宁苦干不苦熬的(de)河南人一直以来的努力。今年4月,是红旗渠总干渠(gànqú)通水60周年。在太行绝壁间,河南人为找水而劈山引漳,凿出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,重塑河山。
几十年后,千里之外,南阳市内乡县东北部(dōngběibù)丘陵地区的(de)打磨岗(gǎng)灌区(guànqū),获得了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“红旗渠精神杯”的七连冠。曾经,灌区内的马山口、王店、余关、湍东4个乡镇,因为打井不出水、庄稼不收成而成为“黑色(hēisè)东大岗”。二十年前,县里便琢磨怎么利用20世纪60年代兴建在山上的打磨岗水库(shuǐkù)。于是,为了水而不断“打磨”的灌区慢慢修建起来。
2019年,水利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打磨(dǎmó)岗灌区为第一批灌区水效领跑者(lǐngpǎozhě)时,这个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在丘陵地区全部采用自压管道输水(shūshuǐ)灌溉的中型灌区。打磨岗灌区保障中心主任胡国栓拉着记者在打磨岗水库(shuǐkù)及(jí)它所能灌溉到的农田边转了很久,试图从(cóng)源头到田间向记者展示灌区的运作(yùnzuò)。“以前有人向我(wǒ)要那种泄洪一样气势恢宏的图片,我说没有,这灌区是利用(lìyòng)自上而下的压差落水,而且是管道输水。就是水库之间也是隧洞(suìdòng)通水。”站在云露湖水库边,他指着远处说:“这水库和打磨岗水库间修(xiū)了个3800米的隧洞,这样我们就能在县里‘北水南调’。现在(xiànzài)打磨岗水库有2条干管,然后连接5条支管,280千米斗管、农管,再到550座闸阀房和5000多个出水口,在我们看不到的地下铺满了‘毛细血管’,能灌溉4个乡镇的11.78万亩地。”
离打磨岗水库20多公里外,“数字化(shùzìhuà)种养循环示范区”中,牧原集团(jítuán)第二十九场的万亩小麦正在收割。一台纽荷兰CX6.90、两台(liǎngtái)克拉斯260搅动着田里的黄土和麦麸翻滚飞扬。晒得黑黑的工作人员小王说:“看着收粮食,还是(háishì)很爽的。”接着指了指田边,然后拿(ná)着手机操作起来(qǐlái):“看到那种红房子吧?那是我们的终端控制器,我们这个软件,不光调节水,还有(háiyǒu)肥,进行水肥配比。”今年(jīnnián),整个农场一共浇了三遍水。“水资源的支持还是很足的,几百亩几千亩同时灌溉。”
在马山口镇樊岗村的(de)一处田边(tiánbiān),胡国栓随意找了(le)一处“红房子”,也就是闸阀房前示范了一下手机操作浇水的过程。扫码之后,眼前一片农田里的固定式喷灌头开始喷水(pēnshuǐ)。示范时,路对面正好有位农民在浇花生。他的田边是一排半固定式的喷灌管,接上微喷带之后将(jiāng)管子铺到田里。因为刮风,喷起来的水吹到别人家的地里(dìlǐ),他赶紧将管子往自己(zìjǐ)地中间挪了挪。这一条件反射般的行为反映了农民在浇地时的盘算,也就是接下来要说的:条件。
对中牟、宜阳(yíyáng)、内乡(nèixiāng)的(de)几位大户(dàhù)而言,保障粮食(liángshí)生产是他们的生计,为应对干旱(gānhàn),他们投入巨大的成本,应浇尽浇。中牟县太平庄村的大户翟顺德和记者蹲(dūn)在田边算了一笔账:按照每亩来算,平均能收1300斤,往年卖价格是每斤1块(kuài)1,1430块钱,减掉20块电费(1亩5块,4遍水),减掉两袋肥料200块,减掉100块钱种子、700块钱地租、40块钱农药,再减掉收割费用50块,剩320块。他看着最后的数字(shùzì)停顿了一下,似乎在想其他没算进去的投入,也可能在掂量这个最终数字的分量。我问:“你觉着这数字怎么样?”他“嘶”了一声,说:“还行。”
对大户来说主要是计算投入产出(tóurùchǎnchū)比,对于小农户,尤其(yóuqí)是对于以非农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,这场盘算就更复杂一些。
“咦,一个种地的,谁都想浇水想多打点粮,但是没(méi)条件。”周口市郸城县汲冢镇邢营村60多岁(duōsuì)的老李说。
这个“条件”,不仅指硬件上的设施设备,还有身体和(hé)心理。
老李家的地在路边,离井有300米远。他弯腰指着麦子(màizi)说:“你看俺这个麦子就矮,而且瘦。麦跟人一样,吃得好它就长得好。一是井太远了,大粗管子扯过来得300米,三四个小时浇(jiāo)一亩地,年纪大了,体力(tǐlì)跟不上。也不像年轻人懂,知道怎么(zěnme)接管子。我这接上,不是这烂的就是(jiùshì)那烂的,水还没送到地里就没了。”
周口市郸城县汲冢镇邢营村老李向记者展示麦子的“饱”和“瘦(shòu)”。
老李家正在收割,远处井边的(de)麦子有些还是绿的。
见到内乡县灌张镇的老左时(zuǒshí),瘦削的他已经从井口接上(jiēshàng)管子,拉着管子走到两百多米外的地头浇花生。管子铺下,大约浇两三个小时后再挪动一次(yīcì)。脚下这片地,浇一遍需要12个小时。麦子10天前已经收完,但他并没有像浇花生一样给麦浇水(shuǐ)(jiāoshuǐ),“我65岁了(le),第一次见旱这么狠。有浇两遍水的,但是浇的水怎么也比不上雨下得透。浇了水的多打个二三百斤,但我今年(jīnnián)能收这几百斤也能接受。因为啥,浇不动咧!”
南阳市内乡县(nèixiāngxiàn)灌张镇农民在浇地。
身体上体力跟不上(gēnbùshàng),还有心理上认为是否“上算(suàn)”。老张从自家井里扯管子洒水(sǎshuǐ),打了麦以后他也嘀咕:“咱还不胜恁些不浇的,不上算。”
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段(xiāngduàn)屯村的老杨,正骑着三轮车把一车斗麦子往家运。“浇水(jiāoshuǐ)费劲,但是还不能让它荒着,因为像我这种年纪大的,得种够自己吃的。一瓶子(píngzi)麦换不来一瓶子水,但是那馍涨到一块钱一个,就是三块钱一个你也(yě)得吃。”说完,他开了一瓶饮料解渴。
关于是否“上算(suàn)”,58岁的(de)老乔分析得很细。他和爱人年纪不(bù)算大,将麦子浇得很好,麦粒也比较饱满。走进他们正在(zhèngzài)收割的麦田旁,能闻到阵阵麦香,但是算着算着仍然在心理上觉着难以接受。“像一些种了麦出去打工的,没时间回来浇,有的身体不好,有的年纪大了,浇不动了,还有的离井太远了,就(jiù)比别的地里的都矮(ǎi)。”他们总结的根本原因(gēnběnyuányīn)是:“根上还是价钱便宜。这一亩地卖不到千把块钱就卖不出个本。麦价掉,但种子价不掉(jiàbùdiào)(jiàbùdiào),化肥价不掉。还得买喷灌机,还有收割钱。反正就是人的劲儿不能算钱,出去打工的话,至少不用操心。”
对于老乔他们,可能“人的(de)劲儿”不算成本,但对于像翟顺德、麦海伟一样的大户(dàhù),要计算的成本更多。不同(bùtóng)的人群(rénqún)从计算成本反映出不同的问题:极端天气频发,小农种粮的积极性如何保障?大户投入多,如何盈利?
梁四清的地边堆(duī)了(le)很多已经老化(lǎohuà)的管子和喷灌头,持续不停地浇水也是巨大的成本。问及她这8年来的收入情况,她笑了笑,说自己有“粮食梦”就够了。
翟顺德从2022年开始包地(bāodì)种粮,回顾(huígù)这几年的经历,他说:“这三四年来说,都差不多,反正不是(búshì)旱就是涝,大自然这东西咱谁(shuí)都抵抗不了。旱的时候多浇点(diǎn)水,会增加点成本。要是靠天吃饭,我说夸张点,可能有人会颗粒无收。所以还是得靠人力、靠设施。像老年人现在种地有点力不从心了,尤其(yóuqí)这两年不是旱就是涝,那事多得要命。”
而麦海伟向记者抛出了一个更为深刻(shēnkè)的问题:土地对于小农户来说是最后的保障,但由于各种原因,他们的重点并(bìng)不放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,那么粮食安全如何保障?他认为,还是要继续(jìxù)专业化,要靠科技,要做(zuò)“成气候”的农业。
翟顺德整个春天一直在等雨,但让他没想到的(de)(de)是(shì),偏偏在5月22号那天下了(le)场不小的雨。在此前的几天,中牟的气温达到了40摄氏度。“按正常情况来说,麦正供着淀粉呢。那几天热得很,地里温度更高(gènggāo),在地里收蒜的工人有的热得哕。那场雨一激,麦子就跟人一样,渴急了,猛地喝了很多热水,一下子给撑死了。你要是前天过来看的话,这边(zhèbiān)都还是绿油油的,一下雨,麦子全部(quánbù)黄了。”翟顺德起身摘了几个麦穗,并在手里搓开让记者看籽粒的水分和大小。
穆造林解释说:“植物有这样一个特性,就是(jiùshì)当生活习性受到威胁以后,会首先保证种子的成熟,比如蒲公英长得很(hěn)好,把它(tā)摘下来,它马上就成熟。尤其小麦在灌浆期若遭遇(zāoyù)干旱或突然降雨并伴随温度骤变,会出现‘逼熟’现象,叶片迅速褪绿,麦穗提前变黄,籽粒提前成熟但有可能灌浆不(bù)充分,籽粒就瘦。”
今年的小麦经历了干旱,部分地区还有干热风和突然(tūrán)的雨,河南省今年5月19日(rì)开始大规模收获,比去年早了5天。
在周口市郸城县(dānchéngxiàn)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,一进入便看到沃达尔中心支轴式喷灌机非常威严地矗立在麦(mài)田中。在大片麦田和胡集乡(xiāng)闫楼村相接的(de)地方,70岁的老闫在整理地上的麦穗。他指着边上已经被承包的地上的麦子说:“这麦矮一点,不是(búshì)因为旱,有时候那地旱得裂歪,开花的时候花落了缝里边,麦还能打好麦。这个是因为种(zhǒng)太晚了。寒露种麦,晚半月也中,再晚就不中了,这个就是种太晚了。”
周口市(zhōukǒushì)郸城县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内的中心支轴式喷灌。
在(zài)离老闫不远处,一家制作乳酸的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田边。问及为什么去年种得晚,他回答:“去年不是淹(yān)了吗?淹了之后地还湿着,咋能种?那麦种得晚,它就矮(ǎi),然后今年又旱,整体(zhěngtǐ)就又受影响,等于连环受影响。”
一粒麦种,要经过200多天、十几个关键的(de)生长期(shēngzhǎngqī),今年的小麦,可以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。
老闫说(yánshuō):“除了旱还怕啥?就怕这个麦快熟了,马上收了,突然连阴(liányīn)了,连阴个(liányīngè)两三天还不要紧,再多麦就生芽子了。还有啥呢?还没上满粒呢,热风刮得狠了,那麦也长不饱。”
所谓(suǒwèi)“颗粒归仓”,不仅指收获并储存好,还有对小麦漫长的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平稳度过(dùguò)的期盼。
说起颗粒归仓,穆造林想起了2023年的那场烂场雨。“麦(mài)熟了,就一直下雨,收(shōu)不(bù)成,农民急得哭。那一年麦真的特别(tèbié)好,看苗的时候我们就盼着大丰收,但我们不敢说,麦子没收回家里,就算差一天都不中。”
梁四清(sìqīng)的地离黄河大概还有四五里路,过了窄窄的水泥路之后还有非常长的一段土路,曲里拐弯,上坡下沟(xiàgōu)。为了能够颗粒归仓,抢收时节,她怕收割机不够用或者(huòzhě)过不来,所以又自购了2台。
采访那日是5月28日,梁四清正忙着在地里的机井旁插(chā)旗子,防止收割机碰到机井。30亩左右一眼井,地里看起来彩旗(cǎiqí)飘飘。卷盘式、固定式和半固定式的喷灌,让60岁的梁四清一个人便能应付一千多亩的麦子。她(tā)总说小时候忍饥挨饿过的她有“粮食梦”,包地8年来,她收获小麦(xiǎomài)800多万斤,助力(zhùlì)她的梦实现的,除了自己的付出,还有河南几十年来为浇麦而建设农田、兴修水利(xīngxiūshuǐlì)的努力。
距梁(jùliáng)四清的(de)地不到20公里处,有一座用215立方米的黄土夯成的戏剧幻城。其中有一幕大戏还原了一个真实故事:1942年河南大旱,李家村在外当差(dāngchāi)的村民牺牲自己(zìjǐ)换来几袋麦种。面对极为珍贵的麦种,村民们陷入两难,一边是难以忍受的饥饿,一边是关乎未来生存的希望。最终,老一代村民决定牺牲自己,在风雪中走上大山,把(bǎ)种子(zhǒngzi)和(hé)生的希望留给年轻人。年轻人送别爹娘时喊的是:“路上的白馍吃不完。”
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种粮大户梁四清和母亲在(zài)田边。
往事越过几十年。梁四清的母亲今年89岁了,已经不知(bùzhī)经历(jīnglì)过多少次涝与旱。现在她经常陪着梁四清到黄河(huánghé)边的这片(zhèpiàn)麦田来,她喜欢躺在田边的吊床上看着女儿为自己开辟的一处小菜园,鸡狗鹅鸭在她身边围绕。
在戏剧幻城的进出口,竖着一座叫“河南的土”的夯土雕塑,上面最后两行字写着:“这(zhè)是生你养(yǎng)你的土/这是生我养我的土。”

自3月起,全国小麦(xiǎomài)生产第一大省河南持续高温少雨(shǎoyǔ),伴随多日大风。目前,河南省(hénánshěng)小麦夏收工作基本结束。为探究今年河南省小麦是如何经历干旱大关的,记者在5月下旬深入郑州、周口、洛阳、南阳等地(dì)进行了实地调研。
3天,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梁四清的1200亩麦子便收割(shōugē)完毕。晚饭时,她(tā)敬了一起收割的伙计们一海碗酒。与麦粒同时归仓的,还有她从今年开春以来就悬着的心(xīn)。
高温,少雨,大风,今年小麦(xiǎomài)经历的,是她记忆(jìyì)中没有经历过的干旱。
梁四清包的地在黄河滩边(tānbiān),土质是保水性较差的流沙土,需要不停浇水才能(cáinéng)保证小麦如期生长。一个春天,12台卷盘式(pánshì)喷灌机不知道转了多少圈。
5月12日,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河南省2025年全国(quánguó)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上,河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顾伟宗介绍今年前期天气形势时提到:3月4日以来,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36.6毫米(háomǐ),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,且气温明显偏高。4月20日后,在自然降雨与人工增雨(zēngyǔ)的共同作用下,南部气象干旱有所缓和(hé),豫西、豫中和豫北的大部以及(yǐjí)豫东和豫西南的部分地区仍(réng)存在(cúnzài)重度以上气象干旱。
农谚讲(jiǎng)“麦收八十三场雨”,但洛阳的这(zhè)三场雨都没下够。见宜阳县农民科技教育(jiàoyù)培训中心主任穆造林时是(shì)5月(yuè)26日,他说:“8月的保底墒,10月的帮抗寒越冬,3月再下一场透墒,有这三场雨就行了。但是从去年开始,底墒就不好,年前勉强算下了一场雪,一直到现在没有下雨。”
浇水,只要浇水,麦子的产量(chǎnliàng)就能(néng)上来。但宜阳“三山六陵一分川,南山北岭中为滩”,本就十年九旱。
在宜阳县韩城镇包了(bāole)5000亩、并托管周边农户1.2万亩小麦的麦海伟不敢(bùgǎn)靠天收。为了应对频繁出现的干旱,即便地势高,他也(yě)打了7眼井。“但是井水抽上来后冰凉冰凉的,前一阵子天又热,到了40度,冷热相激(xiāngjī),小麦会像人一样容易感冒。”好在他在高处修建了两个蓄水池,过滤和储存水源(shuǐyuán),也让温度过渡一下,进而利用高位压差进行滴灌。蓄水池旁是他和团队自主(zìzhǔ)研发、申请专利的水肥(shuǐféi)一体机。

洛阳市宜阳县种粮大户麦海伟向记者展示浇灌(jiāoguàn)原理。
今年春天麦海伟一共浇了5遍水。“喷灌受风向(fēngxiàng)影响(yǐngxiǎng),今年风比较大,在左右喷的时候,风刮过来就(jiù)影响它的均匀度。它也(yě)比较费水,一亩地喷灌可能需要60方(fāng)的水,滴灌可能二三十方就够了。再就是(shì)天气干热,水浇下去接着就挥发了。这些都是成本。”所以,麦海伟一直坚信科技的力量,“都知道滴灌好,但滴灌带上个坡、下个沟,流量要均衡(jūnhéng),这和管道压力、水量都密切相关。流量有4升(shēng)(每小时(xiǎoshí))的、1.8升的、1.38升的等等。光滴灌带也有很多种,有迷宫式、边缝式,还有贴片式、圆柱式……我们有时候(yǒushíhòu)去报一些高新技术的项目,有人不理解,说农业哪要高新?那老百姓都会种。但真正的科技性东西是很厉害的,是提高产量、应对极端天气的手段。”
70岁的(de)(de)老张在宜阳县香鹿山镇牌窑村的秸秆禁烧点值班,身后和眼前是(shì)满目金黄。手边就是一(yī)片刚收割过的麦田,“这地收了这么大一疙瘩,放电动车(diàndòngchē)上驮走(zǒu)了。想给开收割机的顶点收割费,人家(jiā)不要。”他用手比画着,像抱(bào)着个篮球一样,表示一疙瘩大小。这块地边上的一些小麦,老张用手量着只长到一虎口高,因而收割机收不到,依然站在麦茬中。他指了指靠下一点的地方,说那是他家的房子和他家的地。春上,他在家用个小泵,扯了百十米的管子把家里的井水引上来。“幸亏家和地离得近,这么把地洒了一下。泵老小,浇不透,没两天(liǎngtiān)又干了。可就是这,也多收百十斤。”
找水(zhǎoshuǐ),是宁苦干不苦熬的(de)河南人一直以来的努力。今年4月,是红旗渠总干渠(gànqú)通水60周年。在太行绝壁间,河南人为找水而劈山引漳,凿出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,重塑河山。
几十年后,千里之外,南阳市内乡县东北部(dōngběibù)丘陵地区的(de)打磨岗(gǎng)灌区(guànqū),获得了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“红旗渠精神杯”的七连冠。曾经,灌区内的马山口、王店、余关、湍东4个乡镇,因为打井不出水、庄稼不收成而成为“黑色(hēisè)东大岗”。二十年前,县里便琢磨怎么利用20世纪60年代兴建在山上的打磨岗水库(shuǐkù)。于是,为了水而不断“打磨”的灌区慢慢修建起来。
2019年,水利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打磨(dǎmó)岗灌区为第一批灌区水效领跑者(lǐngpǎozhě)时,这个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在丘陵地区全部采用自压管道输水(shūshuǐ)灌溉的中型灌区。打磨岗灌区保障中心主任胡国栓拉着记者在打磨岗水库(shuǐkù)及(jí)它所能灌溉到的农田边转了很久,试图从(cóng)源头到田间向记者展示灌区的运作(yùnzuò)。“以前有人向我(wǒ)要那种泄洪一样气势恢宏的图片,我说没有,这灌区是利用(lìyòng)自上而下的压差落水,而且是管道输水。就是水库之间也是隧洞(suìdòng)通水。”站在云露湖水库边,他指着远处说:“这水库和打磨岗水库间修(xiū)了个3800米的隧洞,这样我们就能在县里‘北水南调’。现在(xiànzài)打磨岗水库有2条干管,然后连接5条支管,280千米斗管、农管,再到550座闸阀房和5000多个出水口,在我们看不到的地下铺满了‘毛细血管’,能灌溉4个乡镇的11.78万亩地。”
离打磨岗水库20多公里外,“数字化(shùzìhuà)种养循环示范区”中,牧原集团(jítuán)第二十九场的万亩小麦正在收割。一台纽荷兰CX6.90、两台(liǎngtái)克拉斯260搅动着田里的黄土和麦麸翻滚飞扬。晒得黑黑的工作人员小王说:“看着收粮食,还是(háishì)很爽的。”接着指了指田边,然后拿(ná)着手机操作起来(qǐlái):“看到那种红房子吧?那是我们的终端控制器,我们这个软件,不光调节水,还有(háiyǒu)肥,进行水肥配比。”今年(jīnnián),整个农场一共浇了三遍水。“水资源的支持还是很足的,几百亩几千亩同时灌溉。”
在马山口镇樊岗村的(de)一处田边(tiánbiān),胡国栓随意找了(le)一处“红房子”,也就是闸阀房前示范了一下手机操作浇水的过程。扫码之后,眼前一片农田里的固定式喷灌头开始喷水(pēnshuǐ)。示范时,路对面正好有位农民在浇花生。他的田边是一排半固定式的喷灌管,接上微喷带之后将(jiāng)管子铺到田里。因为刮风,喷起来的水吹到别人家的地里(dìlǐ),他赶紧将管子往自己(zìjǐ)地中间挪了挪。这一条件反射般的行为反映了农民在浇地时的盘算,也就是接下来要说的:条件。
对中牟、宜阳(yíyáng)、内乡(nèixiāng)的(de)几位大户(dàhù)而言,保障粮食(liángshí)生产是他们的生计,为应对干旱(gānhàn),他们投入巨大的成本,应浇尽浇。中牟县太平庄村的大户翟顺德和记者蹲(dūn)在田边算了一笔账:按照每亩来算,平均能收1300斤,往年卖价格是每斤1块(kuài)1,1430块钱,减掉20块电费(1亩5块,4遍水),减掉两袋肥料200块,减掉100块钱种子、700块钱地租、40块钱农药,再减掉收割费用50块,剩320块。他看着最后的数字(shùzì)停顿了一下,似乎在想其他没算进去的投入,也可能在掂量这个最终数字的分量。我问:“你觉着这数字怎么样?”他“嘶”了一声,说:“还行。”
对大户来说主要是计算投入产出(tóurùchǎnchū)比,对于小农户,尤其(yóuqí)是对于以非农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,这场盘算就更复杂一些。
“咦,一个种地的,谁都想浇水想多打点粮,但是没(méi)条件。”周口市郸城县汲冢镇邢营村60多岁(duōsuì)的老李说。
这个“条件”,不仅指硬件上的设施设备,还有身体和(hé)心理。
老李家的地在路边,离井有300米远。他弯腰指着麦子(màizi)说:“你看俺这个麦子就矮,而且瘦。麦跟人一样,吃得好它就长得好。一是井太远了,大粗管子扯过来得300米,三四个小时浇(jiāo)一亩地,年纪大了,体力(tǐlì)跟不上。也不像年轻人懂,知道怎么(zěnme)接管子。我这接上,不是这烂的就是(jiùshì)那烂的,水还没送到地里就没了。”

周口市郸城县汲冢镇邢营村老李向记者展示麦子的“饱”和“瘦(shòu)”。
老李家正在收割,远处井边的(de)麦子有些还是绿的。
见到内乡县灌张镇的老左时(zuǒshí),瘦削的他已经从井口接上(jiēshàng)管子,拉着管子走到两百多米外的地头浇花生。管子铺下,大约浇两三个小时后再挪动一次(yīcì)。脚下这片地,浇一遍需要12个小时。麦子10天前已经收完,但他并没有像浇花生一样给麦浇水(shuǐ)(jiāoshuǐ),“我65岁了(le),第一次见旱这么狠。有浇两遍水的,但是浇的水怎么也比不上雨下得透。浇了水的多打个二三百斤,但我今年(jīnnián)能收这几百斤也能接受。因为啥,浇不动咧!”

南阳市内乡县(nèixiāngxiàn)灌张镇农民在浇地。
身体上体力跟不上(gēnbùshàng),还有心理上认为是否“上算(suàn)”。老张从自家井里扯管子洒水(sǎshuǐ),打了麦以后他也嘀咕:“咱还不胜恁些不浇的,不上算。”
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段(xiāngduàn)屯村的老杨,正骑着三轮车把一车斗麦子往家运。“浇水(jiāoshuǐ)费劲,但是还不能让它荒着,因为像我这种年纪大的,得种够自己吃的。一瓶子(píngzi)麦换不来一瓶子水,但是那馍涨到一块钱一个,就是三块钱一个你也(yě)得吃。”说完,他开了一瓶饮料解渴。
关于是否“上算(suàn)”,58岁的(de)老乔分析得很细。他和爱人年纪不(bù)算大,将麦子浇得很好,麦粒也比较饱满。走进他们正在(zhèngzài)收割的麦田旁,能闻到阵阵麦香,但是算着算着仍然在心理上觉着难以接受。“像一些种了麦出去打工的,没时间回来浇,有的身体不好,有的年纪大了,浇不动了,还有的离井太远了,就(jiù)比别的地里的都矮(ǎi)。”他们总结的根本原因(gēnběnyuányīn)是:“根上还是价钱便宜。这一亩地卖不到千把块钱就卖不出个本。麦价掉,但种子价不掉(jiàbùdiào)(jiàbùdiào),化肥价不掉。还得买喷灌机,还有收割钱。反正就是人的劲儿不能算钱,出去打工的话,至少不用操心。”
对于老乔他们,可能“人的(de)劲儿”不算成本,但对于像翟顺德、麦海伟一样的大户(dàhù),要计算的成本更多。不同(bùtóng)的人群(rénqún)从计算成本反映出不同的问题:极端天气频发,小农种粮的积极性如何保障?大户投入多,如何盈利?
梁四清的地边堆(duī)了(le)很多已经老化(lǎohuà)的管子和喷灌头,持续不停地浇水也是巨大的成本。问及她这8年来的收入情况,她笑了笑,说自己有“粮食梦”就够了。
翟顺德从2022年开始包地(bāodì)种粮,回顾(huígù)这几年的经历,他说:“这三四年来说,都差不多,反正不是(búshì)旱就是涝,大自然这东西咱谁(shuí)都抵抗不了。旱的时候多浇点(diǎn)水,会增加点成本。要是靠天吃饭,我说夸张点,可能有人会颗粒无收。所以还是得靠人力、靠设施。像老年人现在种地有点力不从心了,尤其(yóuqí)这两年不是旱就是涝,那事多得要命。”
而麦海伟向记者抛出了一个更为深刻(shēnkè)的问题:土地对于小农户来说是最后的保障,但由于各种原因,他们的重点并(bìng)不放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,那么粮食安全如何保障?他认为,还是要继续(jìxù)专业化,要靠科技,要做(zuò)“成气候”的农业。
翟顺德整个春天一直在等雨,但让他没想到的(de)(de)是(shì),偏偏在5月22号那天下了(le)场不小的雨。在此前的几天,中牟的气温达到了40摄氏度。“按正常情况来说,麦正供着淀粉呢。那几天热得很,地里温度更高(gènggāo),在地里收蒜的工人有的热得哕。那场雨一激,麦子就跟人一样,渴急了,猛地喝了很多热水,一下子给撑死了。你要是前天过来看的话,这边(zhèbiān)都还是绿油油的,一下雨,麦子全部(quánbù)黄了。”翟顺德起身摘了几个麦穗,并在手里搓开让记者看籽粒的水分和大小。
穆造林解释说:“植物有这样一个特性,就是(jiùshì)当生活习性受到威胁以后,会首先保证种子的成熟,比如蒲公英长得很(hěn)好,把它(tā)摘下来,它马上就成熟。尤其小麦在灌浆期若遭遇(zāoyù)干旱或突然降雨并伴随温度骤变,会出现‘逼熟’现象,叶片迅速褪绿,麦穗提前变黄,籽粒提前成熟但有可能灌浆不(bù)充分,籽粒就瘦。”
今年的小麦经历了干旱,部分地区还有干热风和突然(tūrán)的雨,河南省今年5月19日(rì)开始大规模收获,比去年早了5天。
在周口市郸城县(dānchéngxiàn)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,一进入便看到沃达尔中心支轴式喷灌机非常威严地矗立在麦(mài)田中。在大片麦田和胡集乡(xiāng)闫楼村相接的(de)地方,70岁的老闫在整理地上的麦穗。他指着边上已经被承包的地上的麦子说:“这麦矮一点,不是(búshì)因为旱,有时候那地旱得裂歪,开花的时候花落了缝里边,麦还能打好麦。这个是因为种(zhǒng)太晚了。寒露种麦,晚半月也中,再晚就不中了,这个就是种太晚了。”

周口市(zhōukǒushì)郸城县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内的中心支轴式喷灌。
在(zài)离老闫不远处,一家制作乳酸的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田边。问及为什么去年种得晚,他回答:“去年不是淹(yān)了吗?淹了之后地还湿着,咋能种?那麦种得晚,它就矮(ǎi),然后今年又旱,整体(zhěngtǐ)就又受影响,等于连环受影响。”
一粒麦种,要经过200多天、十几个关键的(de)生长期(shēngzhǎngqī),今年的小麦,可以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。
老闫说(yánshuō):“除了旱还怕啥?就怕这个麦快熟了,马上收了,突然连阴(liányīn)了,连阴个(liányīngè)两三天还不要紧,再多麦就生芽子了。还有啥呢?还没上满粒呢,热风刮得狠了,那麦也长不饱。”
所谓(suǒwèi)“颗粒归仓”,不仅指收获并储存好,还有对小麦漫长的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平稳度过(dùguò)的期盼。
说起颗粒归仓,穆造林想起了2023年的那场烂场雨。“麦(mài)熟了,就一直下雨,收(shōu)不(bù)成,农民急得哭。那一年麦真的特别(tèbié)好,看苗的时候我们就盼着大丰收,但我们不敢说,麦子没收回家里,就算差一天都不中。”
梁四清(sìqīng)的地离黄河大概还有四五里路,过了窄窄的水泥路之后还有非常长的一段土路,曲里拐弯,上坡下沟(xiàgōu)。为了能够颗粒归仓,抢收时节,她怕收割机不够用或者(huòzhě)过不来,所以又自购了2台。
采访那日是5月28日,梁四清正忙着在地里的机井旁插(chā)旗子,防止收割机碰到机井。30亩左右一眼井,地里看起来彩旗(cǎiqí)飘飘。卷盘式、固定式和半固定式的喷灌,让60岁的梁四清一个人便能应付一千多亩的麦子。她(tā)总说小时候忍饥挨饿过的她有“粮食梦”,包地8年来,她收获小麦(xiǎomài)800多万斤,助力(zhùlì)她的梦实现的,除了自己的付出,还有河南几十年来为浇麦而建设农田、兴修水利(xīngxiūshuǐlì)的努力。
距梁(jùliáng)四清的(de)地不到20公里处,有一座用215立方米的黄土夯成的戏剧幻城。其中有一幕大戏还原了一个真实故事:1942年河南大旱,李家村在外当差(dāngchāi)的村民牺牲自己(zìjǐ)换来几袋麦种。面对极为珍贵的麦种,村民们陷入两难,一边是难以忍受的饥饿,一边是关乎未来生存的希望。最终,老一代村民决定牺牲自己,在风雪中走上大山,把(bǎ)种子(zhǒngzi)和(hé)生的希望留给年轻人。年轻人送别爹娘时喊的是:“路上的白馍吃不完。”

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种粮大户梁四清和母亲在(zài)田边。
往事越过几十年。梁四清的母亲今年89岁了,已经不知(bùzhī)经历(jīnglì)过多少次涝与旱。现在她经常陪着梁四清到黄河(huánghé)边的这片(zhèpiàn)麦田来,她喜欢躺在田边的吊床上看着女儿为自己开辟的一处小菜园,鸡狗鹅鸭在她身边围绕。
在戏剧幻城的进出口,竖着一座叫“河南的土”的夯土雕塑,上面最后两行字写着:“这(zhè)是生你养(yǎng)你的土/这是生我养我的土。”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